本報評論員
6月25日,我們將迎來第27個全國土地日,宣傳主題為“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”。這一主題的確定,旨在號召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土地資源與生態,全面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,保護土地的數量、質量和生態,以實際行動“建設美麗國土,共筑生態文明”。
“生態文明建設”的提出,源于資源約束趨緊、環境污染嚴重、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。我國人多地少,人均耕地不足,中低產田近7成,還有1.49億畝耕地難以穩定利用,約5000萬畝耕地受中重度污染。長期以來,粗放發展的慣性不僅消耗和浪費了大量土地資源,還過度擠占了城鄉生態空間,致使部分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逼近底線、土地污染及其次生生態隱患和健康問題多發。如此緊張的人地關系,不僅使發展陷入“無地可用”的困境,也讓國土生態面臨危機。
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。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“五位一體”總體布局,把“綠色發展”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,反復強調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,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。而國土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和物質基礎。當前,國土資源管理著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立足數量、質量和生態“三位一體”保護,將土地用途管制擴大到所有自然生態空間,更加注重各類自然資源的統一管理與整個國土資源空間的生態安全。今年土地日確立“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”這一主題,恰恰見證了國土資源管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轉型。
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國土空間及其承載的一切,是一個共同的生命體。為了“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”“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,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”,我們堅持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,探索構建以空間規劃為基礎、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。全國永久基本農田的劃定,使之與森林、河流、湖泊、山體等共同形成城市生態屏障。我們還發布實施了全國國土規劃,全面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,啟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,印發實施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辦法,推進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……這些都為“建設美麗國土,共筑生態文明”夯實了基礎。
守住耕地數量、質量和生態紅線,全面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是提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根本之策。建設生態文明的今天,耕地保護要在注重數量管控的同時,更加重視質量建設和生態改善,維護耕地資源生態功能及其生態系統穩定,確保到2020年全國適宜穩定利用的耕地保有量18.65億畝。當前,節約集約用地模式、技術、管理和制度持續創新,已經對耕地保護形成了有效的倒逼機制。我們還要以創建模范縣(市)為重要平臺,將全面節約集約用地持續引向深入,不僅要在“量”上開辟“守住總量、盤活存量、控好增量、用好流量”的新路子,還要追求經濟、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“質”的最優化。尤其要學會適當控制“地盡其用”的“度”,避免過度開發利用透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。
同一片土地,同一個夢想。“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”蘊含著我們的共同責任,期待每個人都能以更大的自覺有擔當、有作為,為美麗國土與生態文明建設獻力獻策。